2013-11-03 08:34:30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ln.huatu.com/wenda/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哲学常识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概述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的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将人的感觉、观念等“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个人的“客观精神”作为世界本原。
唯物主义
(1)朴素唯物主义(自发唯物主义):力图将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其特点是:直观性、非科学性、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2)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产生的,把原子归结为世界的本原。其特点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唯物论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感知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物质欲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即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2)意识能动的改造世界
三、辩证法
1、联系——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意思是说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
(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2、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着事物发展过程和形式)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3)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包含新的质在量上的扩张。
方法论意义: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防微杜渐;要重视量的积累,把握机遇,促成质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揭示事物变法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是指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4个子规律——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原理、内因和外因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基本属性)
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做到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具体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分析矛盾就是分析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不仅是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4)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与道路)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其实质就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事物的发展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四、认识论
1、实践——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2、认识——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于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
五、唯物史观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能动的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群众史观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历史人物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相关推荐】
2013年政法干警面试招生简章
公务员考试笔试课程
双11脱单三步走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
上一篇: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物理常识